●畢加索早年創(chuàng)作的《仿勒南兄弟〈受洗禮後歸來〉》(右)和原畫。 作者供圖

呂書練

對藝術稍認識的人,都會知道畢加索這名字,看過其作品展或畫冊的人也有不少,但畢加索作品展就猶如藝術家那旺盛的生命力般,總激起人們的熱情。

甫入M+展場口,迎面而來的是一幅人物肖像,以為是大師自畫像,原來是現(xiàn)居北京的中國當代藝術家曾梵志的作品《畢加索》,藉此帶出展覽主題「畢加索──與亞洲對話」──逾60幅由巴黎國立畢加索藝術館借出的大師名作與M+館藏約130件亞裔藝術家作品同場展出,「隔空對話」。這正是展覽一大特點和看點,可以有比較地觀賞。

13年前,香港文化博物館曾舉辦過一次畢加索作品展,作為慶祝香港回歸15周年活動之一,算是香港首次較全面的畢加索展。記得當時反應很熱烈,門票預訂,入場還須排隊,觀展時間也受限制。本次在M+的展場相對寬敞,但筆者周六傍晚進場也要排隊。據說,為疏導人流,館方在這段時期特別將周五至周日的閉館時間由晚上7時延至10時。

展覽最得我心的是,現(xiàn)場附設的多媒體環(huán)節(jié),包括用AI技術呈現(xiàn)畢加索作畫情形,以及多角度介紹多幅名作的創(chuàng)作背景和畢加索如何借鑒前輩大師作品進行再創(chuàng)作,反映這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不但影響後輩,自己也虛心向前輩學習,包括早年以點描派技巧完成的《仿勒南兄弟〈受洗禮後歸來〉》(1917年)和晚年向印象派大師愛德華·馬奈致敬的《仿馬奈〈草地上的午餐〉》(1961年)等。雖然曰「仿」,但新舊作品風格卻大異其趣。

此外,另一幅反戰(zhàn)名作《格爾尼卡》(1937年)很值得關注,當年西班牙正內戰(zhàn),納粹德國的空軍對格爾尼卡城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地氈式轟炸,事件激發(fā)了畢加索對故國的關注而創(chuàng)作了這幅立體派作品,描繪了飽受蹂躪的格爾尼卡城,表達對戰(zhàn)爭的憤怒。M+這次特別另闢展場,展出旅美華裔藝術家李明維利用沙粒以巨大尺寸重現(xiàn)畢加索這幅經典之作,沙畫尚留一小部分空白。李明維會在展覽近尾聲時(6月28日)帶領表演者共同完成之,再以即興動作輕掃沙粒,創(chuàng)作出全新的抽象構圖,藉此營造出創(chuàng)造與毀滅之間圓融無礙的循環(huán)。

由此可見,畢加索不但是一位精力充沛、畫風多變的創(chuàng)作者,也是一位充滿人道關懷的入世藝術家。看名家名作展,除了觀賞作品外,對藝術家的創(chuàng)作背景、藝術觀,以及與相關人物和環(huán)境的互動等,有時更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