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蟳埔女的獨特風情,形成了一道別樣的風景。圖為在泉州蟳埔村,兩名蟳埔女在聊天。 新華社

胡紅拴

蟳埔村坐落在泉州市豐澤區(qū)的東海社區(qū),是一條不大的小漁村。據(jù)說,這裏居住的是古阿拉伯人的後裔,一代又一代,雖然他們經(jīng)過了歷代與當?shù)貪h族等民族的通婚、交融、繁衍,但中亞的文化基因仍流淌在他們的血脈之中。在蟳埔村,中亞的遺風無時無刻不飄蕩表現(xiàn)在蟳埔女的服飾上。蟳埔女的頭飾,蟳埔女的盤頭插花,蟳埔女戴著的丁香耳墜,蟳埔女穿著的大裾衫、寬腳褲,獨特的風情,形成了一道別樣的風景,也讓詩的琴弦,不由自主地在指尖滑動,流動的琴音,也就讓泉州的文化符號,又多了一個撼人魂魄的清音。

據(jù)說蟳埔人的服飾是海洋文化的具體表現(xiàn),尤其是蟳埔婦女的服飾,更為突出。年輕人大裾衫上衣的顏色以青、藍為主調,與大海融為一體,與自然相協(xié)調,臂、胸、腰的尺度與身體相協(xié)調,簡樸寬鬆,便於勞動,上衣斜襟掩胸、布紐扣,避免織漁網(wǎng)或「牽鏈」時纏住網(wǎng)眼。黑色的褲子,褲筒寬大,一尺有餘,適應漁蚵民海灘上行走,當然,也適合在需要方便的時候方便。其褲頭大於腰圍半尺,與褲身顏色不同,以白布或藍布做成,穿著時褲頭要摺疊,再繫上褲帶。蟳埔女的「青衣黑褲」顏色與海水海土相似,既反映了她們對大海對故土的愛戀,也讓這「耐髒」的服裝在生活的畫幅裏為自然的畫卷添加了更多美的元素。蟳埔女「戴簪花圈,插象牙筷」的頭飾傳統(tǒng)是自宋代從中亞流傳過來的,一代代相傳,不同文化的交融,也在一次次文化的蛻變、更新、涅槃裏變成了如今的模樣。我是在一個午後到達蟳埔村的。穿行在蟳埔村的老街古巷,騎摩托車的婦女,剔蠔肉的漁女,化妝成蟳埔女忙於照相留影的遊客,讓這個漁村的蟳埔女穿梭在古與今時間轉換的時空隧道裏,也讓那些倚靠在蠔殼房牆上的麗人們,喚醒了一個個還在醉著的屋牆。

蟳埔村的蠔殼房相當出名。這與支撐房頂屋樑的四壁建材無需磚石,僅取海邊司空見慣的蠔殼有關。蠔殼與泥土,成就了蠔殼房的美名。當然,也讓這冬暖夏涼的房屋,成為歷史的記憶,成為蟳埔村畫面上那枚奪人眼球的鮮艷的鈐印。

打開蟳埔村這部古書,眼前的書頁,也確似古樹上的枝葉,歷史的意識,總會讓一花一葉隨波逐流,更會搭上遠航的巨舟,記錄下他鄉(xiāng)的一草一木,記錄下風雨裏經(jīng)歷的故事。

傳說裏的蟳埔,是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港口。那時,大部分載滿絲綢、瓷器的商船從蟳埔起航,沿著閩南沿海航行到達南洋,他們不能停歇,不能品味南洋諸國的異趣,更不能留戀那些旖旎的熱帶風光,他們還要遠航,還要橫跨海水漫漫、似乎永無盡頭的印度洋。他們將經(jīng)非洲東岸到北岸去,到遠離故鄉(xiāng)的大洋彼岸去卸貨貿(mào)易,去闖蕩四方。

海員的生活,總是與蹉跎、滄桑相伴,生活的艱辛,也始終都在路上。返航的時候,他們渴望回程的貨源,如果能讓回程的船裝滿貨物,那將是船家最愉悅的事。雙程的收穫,當然會讓生活增加更多靚麗的色彩,生活中也許就會有更多和煦的陽光??蓡栴}是空船的情況也是常有的事,而空船形成的重心不穩(wěn),則是船家遠洋航行的大忌。海上的風浪,會讓眾多不安全的因素伴隨左右,會讓航行充滿意想不到的險象。於是,船員們就將異國散落在海邊的蠔殼裝在船艙裏,作為壓艙的物事,而回港後的蠔殼,在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使命後,就被遺棄堆放在蟳埔的海邊,久而久之,蠔殼也就成了蟳埔村的建築材料,也就有了蟳埔的蠔殼房。

蠔殼房的記憶,讓生態(tài)文化早早地融合進蟳埔古村,也融合進泉州的光影裏,一次次走上文化的舞臺,在影像的像素裏,在光纜和電波裏,在手機的熒幕上,又一次次成為文化的符號,進入人們的腦海,成為催人奮進的圖騰,讓蟳埔村,讓泉州更加靚麗,更加充滿魅力。